光明日报记者北京10月9日电(记者王斯敏)“报道中的师生们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感同身受!”“看了报道,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而自豪了”……10月9日,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实效的文章《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在本报头版头条刊载后,读者反响强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者和一线师生们,纷纷联系记者谈感受,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受鼓舞、有信心、添干劲!”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韩庆祥教授说:“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这篇文章,通过对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中青三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线教师和普通学生的采访,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开展以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在高校产生的显著效果和重大影响,读来令人喜悦、欣慰,也更加感到身为一名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他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通过文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我们看到学科建设八年内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首先有赖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有力的措施,也和专家学者、师生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主要成员,中央编译局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心主任杨金海参与了多部教材的编写,对报道内容深有感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理论建设工程,必将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真理的威力是巨大而永恒的,但是,要想发挥出这样的魅力和威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全面、准确、有效地‘交’到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手里,‘种’在他们心里。因此,中央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编写教材等各种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和文中所写的师生们一样,感到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果怎样衡量?标准是多样的,但其中一条,就是要看从我们的课堂上走出了多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走出了多少贡献卓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是理论大家。这篇报道所描述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马工程新闻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尹韵公深受鼓舞: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贡献才干、为教学苦心钻研的同时,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学术水准提高了,学术视野开阔了,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锤炼与提升。同时,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热情与真诚,被教师精彩的讲授所吸引,也自然更容易向马克思主义真理靠拢,成为这个队伍中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
身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一线的高校师生们更是感受深刻。
“文章一见报,整个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很振奋。光明日报记者深入到我校师生中采访,把我校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所做的切实努力写进文中,对我们是鼓励,也是鞭策。”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说。他尤其赞赏文章标题:“‘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非常恰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但凝聚了骨干教师,也凝聚了学生,形成了强劲的学术凝聚力,这种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表示,今后武大将根据中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三进”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成效。
“当前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很及时、很必要。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复杂局面。越是如此,越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去引领人心,指引方向。正像报道所写的那样,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一度薄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情况的真实写照,更激发了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卫建国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唐凯麟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马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他说:“这篇报道最感染我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学生们的学科自信、学科自觉——正因为有了这种自信和自觉,六七十岁的老教授才能满腔热情地坚守讲台,中青年教师们才会满怀自豪地‘亮出身份’,年轻学生们才会满含希望地刻苦钻研、立下宏愿。我也是这其中的普通一员,支撑我们前行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年轻教师高宁是学院2008年成立后招募任教的第一批博士毕业生,他在报道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给了我走上教学研究道路的机会。我感觉,一级学科不但是凝聚人才的一面旗帜,而且更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准的强心针、催化剂,而2010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出台后,学科自身成了发动机,发展壮大的前景更美好了。”
正就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的各高校学生们,也从报道中看清了前景,坚定了信念,汲取了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陈博表示:“我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发展过程不太了解,看了报道,深深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此的重视,使命感更强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名光荣的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火种传下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史小宁充满干劲:“我从本科、硕士到现在,都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条道路走来的。我自豪,我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我要向文中所写的那些优秀前辈同行学习,做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不辜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不辜负每个成长中的学生,不辜负这个‘思政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