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汪镭教授做客“智慧中国”讲述“面向人工智能和工业4.0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0-09-28    浏览次数: 836

927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系列”课程“智慧中国”在一教117教室和腾讯会议同时进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镭担任主讲嘉宾,以“面向人工智能和工业4.0的思考”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梅敬主持。



汪镭教授首先从智能一词的词性问题开场,认为智能作为一个形容词的概念,对我们的事物起到了一种平台式提升的作用。作为平台式的提升策略,我们应该把智能作为一种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一种产业、一种具体的方法。此后,汪教授围绕群体智能计算的模式统一性、自然计算的统一性理念、自然计算的统一模型和分析框架、群体智能计算的模式多样性特征、工业4.0的挑战与需求、工业4.0意义下的制造价值引领及进化模式、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文含义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汪教授认为,算法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合理借助,用算法来模拟蚁群的群体合作精神、鱼群的的统一协调精神、蜂群的分工合作精神,就出现了蚁群算法、鱼群算法、蜂群算法等。智能算法的启发源从物质层次到生命层次(生命系统、生物群体系统、生态系统)再到文化层次,不同层次可以模拟出不同的算法。而智能所包含的各层智能机制其实是需要仔细的分层分类的,最高层次是宏观设计和方法的提升,然后是任务的分解协调,再往下就是具体的计算调度和信息感知,最底层是我们被控实体的运动过程。汪教授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文意义,系统智能程度越高,越具有人文及社会含义,人工智能技术范围更广、技术指向更加精美、技术实现更加困难、理论研究范围更加宽广,其合理研究必须借助人类以往的具有更加广泛社会意义的学科成果,这正是社会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应该突破可能陷入的局部性、历史性问题研究限制。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李梅敬副教授对汪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汪教授高屋建瓴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线上线下的同仁受益匪浅,这场报告既可以为外行人提供入门的台阶和向导,也可以让内行人时有洞察和获得感。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现实层面引发了人类工作被取代、隐私没有保障等的深层忧虑,在理论层面上则折射出人类发展既希望从劳动中被解放,又担心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悖论处境。在这种悖论处境下,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当前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我们更应该体悟到人类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也是共同体,如果人工智能能像人类智能那样作为一个类进化的话,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成为人类智能的延续,从而与人类的发展交融进化。


文/李梅敬   图/周才骄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