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1 月 17 日下午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 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沙龙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117会议室顺利举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司空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陈祥勤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文东老师、程恩慧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车玉玲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召昌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欲立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昌飞副教授、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部孔欢研究员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金瑶梅院长、胡绪明副院长与温晓春副教授主持,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硕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线下发言环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就“重新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吴猛教授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系,在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是一个隐性问题,现在它以显性的方式被提出。我们可以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待这个问题。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今天都应更多地以当代问题为导向。现如今我们能不能够真正地深入时代,把握现时代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提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系的根本所在。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司空研究员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作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课题之一,反思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当代意义,也正是在反思哲学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意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面临当时东欧社会主义所作出的集体反思,是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东欧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理论努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在今天的东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哲学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陈祥勤研究员以《迈向神正论之途——当代西方左翼批判哲学的理论困境》为题,对当代西方左翼批判哲学的批判和辩护的双重困境以及理论局限进行了探究,以批判性为其基本标识的当代西方左翼哲学实际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但是尚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高度。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的革命性的批判力量就是创造性的辩证的否定的历史进程本身,真正的批判就是对这一革命性的历史进程本身的发现。当代西方左翼批判理论若要摆脱批判和辩护的双重困境,就应当从哲学批判重新进展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乃至与此相关的人类社会史批判。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文东老师以《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推进和发展——以<论再生产>为中心》为题,指出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面向现实政治运动,剖析了法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与社会基础,提炼出一整套论述生产方式再生产的理论体系,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大厦(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空间隐喻的理论,将上层建筑和下层建筑打通,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在我们的研究中要保持问题意识,通过阿尔都塞回到马克思,回到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革命实践,并从那些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立足于新的现实,去发展马克思主义。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恩慧老师也进行了分享发言。
本次沙龙在腾讯会议设置了线上会场,由胡绪明副院长主持。在线上发言环节,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车玉玲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之“物”的当代解析》为题,剖析了在当代社会之中,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物”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现象,生产的产品本身已不再具有“物相化”的形式。与此对应,劳动的形式也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征,非物质性劳动不仅成为资本增殖的新形式,而且带来新的剥削形式——生命政治剥削。随着非物质劳动自身发展逻辑的展开,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相对抗的“逆私有化”过程,出现了具有“共享性”的公共网络平台,这些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召昌教授以《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为题,结合自身在美国学习研究的经历,介绍了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与哲学相结合并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特点。他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其发展方向,在国外马学科的研究中更好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际上变被动为主动的新局面的开拓下,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欲立副教授以《国外生态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评价及其反思 》为题,以福斯特为例指出西方生态左翼学者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上的重视,“从全球生态治理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中国的生态建设在这个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献给世界最大的礼物。”认为福斯特看到了中国生态革命发生的可能性。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部研究院孔欢主要分享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编译出版情况与历程,同时建议作为以马理论专业的同学们应当对马克思的生平、著作有整体的把握,在阅读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时要把握其总体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昌飞副教授以《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共产主义观念复兴”的四条进路及其批判》为题,阐述了针对当代西方激进左翼针对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展开的四条建议。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方希以《布洛赫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评析》为题进行了简要分享,首先分别从“乌托邦精神”、“希望的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乌托邦”三个方面对于布洛赫思想进行分析。方希认为“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是一个理想之帮,但也只是一个理念之邦”,仅仅停留在”书斋里的革命”是不够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三环节是博士生交流发言环节,由温晓春副教授主持。
来自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成分享了关于《主体性哲学的货币起源及其唯物史观发生学逻辑 ——从索恩-雷特尔看主体性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的看法。他从商品交换的双重抽象及格式塔转换的社会综合、货币起源及其形成的发生学考察、货币的社会功能与主体性的生成、货币拜物教及其对主体性的遮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来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运海分享了关于《论数字化时代人的时间危机——基于韩炳哲的研究视域 》的研究。通过对韩炳哲对于时间危机进行理论阐释,彰显出这一危机在数字化时代的紧迫性,并在此进行理论省思,意在唤醒大众对于时间的认识,回归当下,重返自我,创造出一个“积极存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马院的彭先分享了题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帝国主义批判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与制度完善 》的文章。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公凯琳分享了关于《视差之见交换样式观念之力——柄谷行人“重建共产主义形而上学”评析》的研究。
最后,胡绪明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专家老师能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表达真挚的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给予的帮助与支持;对能够回校参与本次交流的上理校友表示感谢,也对在本次会议筹备过程中辛勤工作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他表示,举办本次会议旨在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希望之后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举行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文/韩菲菲、刘嘉怡 图/韩菲菲、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