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2-28    浏览次数: 354

20231223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自本市30余名中青年学者与会。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宁致辞,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作主旨报告。论坛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主持。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宁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极大地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本次论坛也将进一步深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研究。他表示,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在百年大学的办学文脉中薪火相传,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上海市哲学学会将本次论坛安排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充分体现了对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信任与认可,同时向出席本次论坛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宁致辞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现代化任务是一种普遍的任务。自近代以来,现代性开辟出世界历史,并在世界历史中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权力架构,使非资本主义民族从属于资本主义民族,使农业文明从属于工业文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现代化都是它所面临的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的命运。然而,现代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具体、历史性的展开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基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而来的具体化,这就从根本上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定的文化维度和自身的文化使命。他强调,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它的真正的成熟总意味着它能在特定的转折点上开始摆脱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近代哲学曾经长期处于理性神学的学徒状态,近代的历史科学曾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的学徒状态,而在特定的转折点上,它们能摆脱学徒状态并且获得自我主张。我们从外部学来的东西,要能成为立足于自身之上的东西,要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过程需要经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文化结合一方面是对外学习,另一方面是把学来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变成立足于自身的之上的东西。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做主旨发言


在论坛主题发言阶段,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陈胜云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开启了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历程。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其实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建构,可以通过法制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来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发言。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及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进步”与“文明交往”两个向度,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梅敬副教授作了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发言。她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自主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加快建构,归根到底就是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在“两个大局”基础上立足“两个结合”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以人的发展为关照,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严宁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超越并且也能够超越资本逻辑。他认为,通过利用资本与规制资本并行的办法,既为资本逻辑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推动资本逻辑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也要警醒资本逻辑对文化的侵蚀和对政治权利领域的渗透等。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高博士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审视》的发言。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特征和优势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并且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统一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教授等与会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学者们认为,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旧唯物主义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照此逻辑,那么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也是要建立在哲学观念变革的基础上的,而“两个结合”本质重要的方面实际上就是推动哲学观变革的中国范式和中国话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学者们表示,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更是一个重大的时代任务。

交流发言


最后,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家珉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以学术讨论切入现实问题,用哲学智慧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用发展着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化解信念、信仰、信心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学会同仁、特别是中青年学者要继续努力,要为树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贡献,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海篇章的哲学韵味。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家珉教授作总结发言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主持

论坛现场

合影留念




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