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是对阅读、知识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意义不仅在于弘扬阅读文化,更在于引导我们重视知识的力量,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味着给自己注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而个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精文社科读书会同学们最近的阅读书目及感想吧!
我阅读的这本书叫做《从红船到人民共和国: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理论》。作者从红船精神讲起,内容包括井冈山的历史与现状、东固革命、苏区革命、长征印象、陕北公学以及红色文化等内容,横跨建党到建国以后的近百年历史,为读者重现了一个具体细致的党的革命历程。尤其在对井冈山的调研中,作者事无巨细的搜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井冈山成为革命摇篮的历史必然。读完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党在革命时期的艰难与不懈的斗争,使我对党的奋斗历史充满敬畏与敬仰,激励了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拼搏。
——陈园园
我最近在研究《启蒙辩证法》,“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彻底启蒙的世界却被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启蒙就其表面意义,理解是为了唤醒世界祛除神话的鬼魅,力图用知识代替幻想,用理性的逻辑解释世界,但是在经历过短暂的理性主义辉煌的时代后,人们似乎又将自己的理性交还出去,甚至失去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启蒙辩证法》重点阐述了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工具理性”等内容,在对启蒙这个概念的反思基础上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引发对当代工业社会本质的思考。
——张昕蕾
家,本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是我们在外经历不安与潦倒时第一个想起的慰藉。但巴金笔下的《家》却是充满了封建腐朽的旧礼教逼迫和那满溢而来画面的吃人眼神与面庞,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大家族黑暗中唯一的光明便是那个有活力有志气的思想积极进步的青年典型——高觉慧。他勇于冲破封建牢笼的桎梏,去寻求自己的自由理想,他终会寻得一把锐利刀锋,狠狠地刺进旧社会封建的胸膛。他是20世纪初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首先被唤醒的中国青年人,是专制主义的大胆的、勇敢的叛逆者,也是满怀热情的、可爱的革命者......
——王一帆
读完莫言的《生死疲劳》,我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轮回,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每个人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着生死,经历着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循环。这种循环,既是一种无尽的折磨,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这个轮回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有些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善良和正直;而有些人,则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狡猾、残忍。这些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人性是复杂的,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挖掘和发扬人性中的美好,抵制和消除那些阴暗的因素。
——刘俣潇
最近看了莫里茨·奥滕立德的《数字工厂》。自工业革命以来,工厂成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劳动组织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许多简单劳动的岗位被机器取代,但有一些工作仍高度依赖人工。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大公司中数量庞大但只能生存于阴影之下的临时工人的境遇,以及互联网游戏中的打金工人,社交平台背后的审核员,展现了被隐藏在平台算法的光鲜亮丽之下辛苦劳作的工人,他们是在这个数字时代仍被泰勒主义禁锢的被剥削者。
——吕衍涛
看完了胡波老师的《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书中梳理了国内外海权理论,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海权建设历史。中国的海上崛起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关键变革之一。对于历经数千年大陆传统的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巨变,从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向海洋强国的转变。相较于美国在马汉时代的崛起,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任务更为复杂。胡波的新著提供了一定启发。
——林旭升
让我们在世界读书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共同庆祝阅读的重要性,共同倡导阅读的文化,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愿我们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知识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文社科读书会供稿
(文/张鑫娜 图/张鑫娜 审/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