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人物,听取先辈故事。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鼓舞和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从毛泽东同志的事迹中感受伟大革命精神,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时光里的讲述者”支部特色活动第二期,本系列活动以旧址参观、故事讲述、现场讨论的方式展开。
【旧址参观·走进“他”的生活】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只有切身处地的感受,才能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刘俣潇于2024年5月15日上午顺利带领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陈园园、高钦儒、倪霖慧、陈雪华一同前往茂名北路毛泽东旧居。在这里,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所展现出的伟大革命精神以及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读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舍家为国,为民族复兴赴汤蹈火的革命情怀。
(支部成员参观毛泽东旧居)
【故事讲述·分享“他”的故事】
秉持着在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在沟通中凝聚精神共识的理念,本次故事分享会于2024年5月22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015会议室举办,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刘俣潇主持,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陈园园、高钦儒、倪霖慧、陈雪华,结合自身所感所学,对毛泽东同志生平事迹进行生动地讲述。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上海,是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关注的地方。1921年7月他代表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到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而后他的革命事业与上海这座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上海进一步确立了信仰、参与了党的创建,并首次作为党中央领导人领导了党的建设和国民革命运动。上海是毛泽东的初心确立之地,是人民领袖的重要成长之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融入上海城市根脉的红色基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陈园园(节选)
(陈园园进行故事分享)
上海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关注的地方,而甲秀里则是毛泽东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上海期间,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负责组织工作,协助陈独秀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同时,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主任等职。中共三大后,党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毛泽东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离开上海后,毛泽东继续摸索救国之路,认识到农民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问题,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之后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高钦儒(节选)
(高钦儒进行故事分享)
在参观毛泽东旧居的过程中,我关注了青年时代毛泽东从觉醒到坚决加入革命斗争的整个历程,体会到当时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蓬勃力量。在陈列的大量文物和史料中,我感受到毛泽东同志为了革命赴汤蹈火的凛然大义以及其至亲至爱为革命付出的种种辛酸与血泪。参观结束后,我利用课余时间重温了陈列馆中毛泽东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研读《报告》后,震撼于其中极具正确性和引领性的思想伟力,也为其中与反动势力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所折服,更加深刻领悟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可以说,无论是指导党和政府执政行政,还是指导世人工作生活,毛泽东思想都始终是一轮高高悬空的太阳,迸发出不竭的真理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也理应传承前人先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会立志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倪霖慧(节选)
(倪霖慧进行故事分享)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农民家庭。在年轻时,他接触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现实,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革命先辈们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新中国,创造了一番不朽伟业。而正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陈雪华(节选)
(陈雪华进行故事分享)
【现场讨论·感悟“他”的精神】
与会积极分子们听完实地参观旧居同学的故事分享后,深有感触,展开了一场积极踊跃的分享和讨论。
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留下了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毛泽东同志展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毛泽东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罗雅匀
毛泽东被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最有作为的大政治家、大战略家及军事统帅。他不仅是中国的领导人,更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对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他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得到了重视和应用。毛泽东在中国领导了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使中国成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与苏联相抗衡的世界力量。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共产主义国家的地位。
——商悦雯
从上海地铁12号线出来,步行不到一分钟,就能看到一座名叫“甲秀里”的老式石库门房子。一进大门,迎面是毛泽东一家的铜像。1924年6月,毛泽东带着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居住在此。毛泽东一生曾五十余次来沪,甲秀里旧居是他在上海住得最久、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处住所。在这里,他度过了他一生中难得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岁月。随着革命事业的开展,六年后,杨开慧牺牲;二十六年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曾经热闹的甲秀里小家,如今却略显沉寂。孩子的啼哭声、夫妻的讨论声逐渐随着时间消失,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声音,却始终震耳欲聋。
——胡星晔
在《觉醒年代》中,毛主席淋雨出场,他手里抱着《新青年》逆着人流而行,肩负民族大义与重任,深知人民被压迫的悲与苦,渴望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那个山河支离破碎,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时代,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重塑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人民的领袖,毛主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房媛媛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即面临与袁、王如何相处的问题。早在上山前起义部队就曾讨论过该问题。 当时有人提议直接武装吞并或鸠占鹊巢将袁、王部赶出井冈山。但毛泽东不同意“大鱼吃小鱼”,认为“只能用文,不能动武”,要争取和平改造。“暂且不论道德层面的考虑,仅从各自力量的对比上看,“和平改造”亦优于“大吃小”。当时,秋收起义部队不足1000人,仅500多支枪,且因多次挫败,士气低落,战斗力极为有限。而袁、王当时有四五千人,两三千支枪,力量稍弱于起义部队,但他们是地头蛇,熟悉井冈山的风土人情,双方硬拼起来,起义部队未必能占到便宜,“和平共处”是较为实际的方案。
——殷捧基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缅怀毛泽东,他的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正如毛泽东所言,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应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陈曦
上海毛泽东故居是毛泽东同志在党建立初期在上海的居所,当时毛泽东同志不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这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体现之一,对于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听完几位同学的讲述后,可以了解到毛泽东同志在当时那个时期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毛泽东同志在当时为党的人民作出的贡献,这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朱子环
(支部积极分子进行事迹讨论)
【支部宣传委员刘俣潇总结讲话】
会议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刘俣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指出,此次特色活动,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丰富了支部学习教育的形式,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支部成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实地参观和讨论分享,支部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应当深化对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的认识,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支部宣传委员刘俣潇总结讲话)
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厚植了支部成员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了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加强了支部凝聚力,也为后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在新征程中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供稿
(文/倪霖慧 图/倪霖慧 审/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