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人民城市系列论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生态宜居人民城市
发布时间: 2025-10-24    浏览次数: 17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号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强调。20251023日,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生态宜居人民城市”为主题的人民城市系列论坛。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分别作主题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提出在人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以及价值导向等问题。人民城市典型样板应该统筹把握在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创新、协调、共享、科技等要素。

广州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秀敏教授作“坚持人民至上,建设生态宜居人民城市”的主题发言。提出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大环境与生活小环境的关系,结合系统治理与精细化治理;正确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因地制宜满足人的需求;正确处理好人人共建与人人共享的关系,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叶海涛教授作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题发言,指出在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思政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立逻辑起点,如唯物史观等;其次要分层标识性概念,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标识性概念集群;第三要构建逻辑框架。明确理论分支和要素逻辑联系;第四要进行自主知识体系的型塑。如完备理论形态,经学理化阐释、体系化构建形成等。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在会上对建设宜居城市理念提升方面作出发言。提示应反思西方城市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因城市空间扩张导致自然空间的压缩与排挤问题、城市污染等问题。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更注重权力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并在制度逻辑下去使用。更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让人民不仅可以发现绿水青山之美,还能收获金山银山之利。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伍山林教授,指出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既有问题,如城居改造压力等。认为上海在建造生态宜居城市方面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娅敏教授认为城市建设应从“物”的扩张,回归到“以人为本”“人民城市”的理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应首先考虑“人”的因素,人民至上才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并提倡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变动。

我院教师与研究生参加会议并积极讨论。






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