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夯实学术创新根基,2025 年 10 月 30 日晚 18 时,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南校区第四教学楼319教室成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育书主讲,以世界历史视域中的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与超越。讲座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科担任主持,学院在校研究生及部分骨干教师参会。

讲座现场
讲座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展开,以“谁代表新精神原则,谁就是真正文明代表者”的表述切入,解读黑格尔的四大世界历史阶段。同时,比较了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康德历史观的回应一致性与差异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下历史的动态性是同适应彼时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关联的。马克思认为经济生产方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并提出三个历史阶段理论:从对人的依赖转化为对物的依赖,以及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为依据,李育书教授梳理了对文明演进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哲学上的本质属性与丰富内涵。讲座中,李育书教授对文明演进进行深度解读。他指出,一个文明只有具有普遍性,才有可能具有代表性,而普遍性又是由特殊性构成的,特殊性通过回应人类共性问题,在解决自身局限中实现普遍性转化。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历史观,强调了文明发展的动态性和互动性。由此产生的重要启示在于,文明自信需建立在特殊性上从而逐步转化为普遍性,而非盲目自大;文明交流的本质是共同解决人类共性问题,而非单纯的文化输出;文明进步的核心,始终是个体价值从被压制到逐步释放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这一视角将哲学理论与当下文明发展的议题深度结合,为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兼具方法论与实践意义的思考框架。
整场讲座逻辑严谨、旁征博引,既包含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也涵盖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回应。在互动交流环节,研究生们围绕“生产- 法”关系的差异性、文明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思辨,以及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当代价值等议题积极提问。李育书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学术思考方法,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起与领域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更进一步推动理论溯源与现实观照的充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注入助力。
文/图 赵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