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的系列伦理学术讲座在南四教举行,此次讲座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义天教授,为学院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带来“以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专题研究,刘科教授主持讨论。李义天教授的讲座围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四类问题展开,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
讲座中,李义天教提出“以问题为中心构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研究思路,将体系需回应的关键内容清晰划分为前置问题、初始问题、基本问题与争议问题四大类别,以严谨的逻辑层层展开论述。针对前置问题,李教授从马克思对传统道德的批判性论述切入,指出该问题的成立需从三个维度考量:经典作家是否系统思考道德现象、其文本中是否蕴含伦理规范性指向、现实中马克思主义者是否在处理具体道德问题。他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初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道德合法性问题,李教授聚焦“马克思对道德持批评态度是否影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立”的核心疑问,从存在论与价值论层面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道德问题所面临的几类挑战。同时明确指出,马克思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并非否定伦理学本身,恰恰是在道德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中,探寻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真实作用的路径。
谈及基本问题,李教授以辩证视角提炼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价值判断:指出“异化、剥削、分裂”为反题,直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现实道德困境;以“自由、平等、联合”为正题,锚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道德追求。他指出,这些价值判断并非抽象思辨,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分析,是扎根于社会生产实践的。
针对争议问题,李教授重点解读正义与德性两大议题。在正义问题上,以奴隶制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评判“不正义”的关键标准是其是否限制生产力发展、违背社会必要劳动合理分配,而非抽象道德原则;在德性问题上,阐释马克思主义“重宏观历史动力、轻个体德性评判”的特点,强调以“长时段”视角看待道德判断的时代性与具体性,避免陷入“非历史的道德绝对主义”。
讲座的互动交流环节气氛格外热烈。师生围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正义、美德等话题进一步探讨,同时针对历史主义与道德相对论的边界进行提问。李义天教授都给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切的回应,他从历史语境到学术前沿,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密的逻辑传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深厚的思想内涵,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理解,也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创新搭建了平台,对推动学科建设、提升师生科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李义天教授讲座现场
文/图 科学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