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教授应邀做客“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讲堂”作英文讲座
发布时间: 2020-11-10    浏览次数: 2360

116日晚,我院刘科教授应邀做客“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讲堂”,以“诗歌与哲思——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角看中文诗歌对存在哲学的阐释”为主题作英文专题讲座。本次活动是上海理工大学“秋炫沪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名师导读”系列活动之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理享家组织生活基地温小春工作室承办院教师程恩慧博士主持,我校师生线上、线下积极参与。

报告中,刘科老师借由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对“离骚”之“骚”的解释指出中文诗歌中那些对忧愁的体认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感悟她指出,“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英文中的“关怀”“忧等词对应来理解。通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指出人们对时间流逝对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身体”被抛“及”努力挣扎“的生存体悟也是跨文化语境下每一个人类个体都能体验到的生存共性这些同样印证了海德格尔以罗马神话中忧愁女神与农神的故事暗示人的“存在”真相其次,海德格尔以荷尔德林的诗歌揭示存在主义意境的方法在我们对中文诗歌的解读中同样可以获取讲座比较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致旅人》,从不同维度阐释了“异乡人”和“精神家园”的辩证关系最后刘老师借助伊甸园的故事,指出异化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解释的“异化”概念是从新的视角激发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重新思考和建构

讲座最后刘科老师还殷切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报告,同学们能在语言和潜意识中表达真正的自己,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程恩慧老师与刘科老师何以认识存在人的存在本质等问题又陈述了各自的意见通过自由交流讨论在场同学以一种非母语形式获得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理解和强烈的文化自信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程恩慧对本次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报告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从基本的哲学主题回看中国诗人和中国诗歌中的存在本质通过海德格尔的思路对比中国的道家和禅宗这对学生们打开思路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一场多元多彩、令人受益匪浅的文化盛宴。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研究生会供稿

(文/司潇潇 王敏 图/卫帅朋)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