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 2020-12-14    浏览次数: 544

126日,围绕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展开的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具体承办。研讨会以“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研究”为主题。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主持。她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恩格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付诸的艰辛努力和不朽贡献,深情缅怀恩格斯对创立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独特价值,这对于从“根”“本”“源”上挖深、理顺和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努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开幕式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道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恩格斯逝世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尽管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恩格斯精神与思想仍然绽放着不容忽视的、耀眼的真理光芒。今天的我们,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互激荡的关键节点上缅怀恩格斯,重要的是要传承好、弘扬好恩格斯的崇高科学精神,研究好、阐释好恩格斯不不朽的理论贡献,帮助世人树立起对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伟岸印象,了解到他的一生,是为人类解放奋斗不止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攀登不息的一生,是为改造世界战斗不懈的一生。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来,始终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体系,取得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深入、全面细致地回答了当代世界的崭新时代课题,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宽层次地实现了恩格斯科学思想在古老东方大国的焕彩新生,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在当代中国,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定位、精细研究这一思想恢弘的理论贡献、标识的时代风貌、卓越的包容气度,就是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就是对恩格斯最深切的缅怀和最真挚的纪念。

刘道平致辞

会议研讨阶段,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等长三角地区高校的专家学者,《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代表,以及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有关负责同志、教研代表以及研究生同学,共60余人参加了讨论交流。整场研讨会以线上线下互动共联的方式举行,包括主题发言和交流发言两个组成部分。

主题发言部分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宗祥主持。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提纲挈领地阐发了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将其归纳总结为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肯定社会意识对人类发展重要作用、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的能动性质等五个方面。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从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革命精神、谦逊精神、奋斗精神等五个维度解读了“恩格斯的伟大精神”,为后人留下一个光辉的典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陈学明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恩对立论”“恩格斯早期与晚期对立论”为切入点,结合经典文本着重阐释了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进行重新思考与探索的核心要义,从而有力回击了恩格斯晚年已经转变成社会民主主义者的错误论调,坚定维护了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毫不动摇地坚持、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王永贵教授、刘同舫教授、陈学明教授

交流发言阶段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姚涵、上海理工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董伟联袂主持,现场讨论激烈、气氛热烈,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有千秋。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教授重点聚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将其中的蕴意透显开来,层析揭示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劳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基础、资本主义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三个论点。与杜教授关注生态文明的指向不谋而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国娟从更具微视角,直观经验地带领我们领略了“恩格斯眼中的曼彻斯特城市生态危机”的图景——河流污秽、空气混浊、工人生存苦不堪言,她指出,这不仅是资本逻辑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最直接、最无声的宣言,也是工人把生态权益纳入自身权益斗争最鲜活、最有力的证据。

如果说杜教授关注的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某个切面,那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则从整体性视域,侧重研究其理论贡献,尤其是对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了独特的解读,认为自然辩证法厘清了唯物史观起点前提的理论逻辑、界定了历史主体的边界论域、提供了方法论的工具支撑。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教授开讲即破题,有的放矢地抛出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历史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个领域。

恩格斯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以上专家鞭辟入里的文本解读不同,接下来的学者焦点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秋从科学发展一以贯之的历史之维,举案例、摆事实、重逻辑,指出科技创新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变量的影响作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结合抗疫实践显现的巨大制度优势,指出要让中国故事饱有理论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对实践有充分的解释力和关注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教授以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的科学精神生产理论为牵引,指出美好生活向度也要注重精神之维;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俊峰教授开启了共享理念的寻根之思,认为恩格斯早就从从宏观制度设计、中观路线规划、微观具体操作三个层面对共享作出了初步的设想;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海教授以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学说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流变线索,指出要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必须创造性拓展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本次研讨会增设了点评环节。《江海学刊》主编韩璞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以及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分别作了针对性评述,发言高屋建瓴、可圈可点,成为全会难得一见的点睛之笔。

与会专家

主持人

专家点评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丁晓强作闭幕式总结发言。他指出,恰逢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召开“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研究”为主题的专项研讨会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与会学者贡献的话语智慧、思想见解,必将能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恩格斯经典论断研究,完整、准确地理解恩格斯科学理论的价值,特别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更深厚、更绵延的学术支撑和思想借鉴,作出学术人、马列人独特的使命贡献!

专家合影

研讨会现场

                                                       

文:李莹   图:王博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