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郑百林教授做客“智慧中国”讲述“航空航天工程与智能制造”
发布时间: 2021-09-24    浏览次数: 395

923日,上海理工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智慧中国”在综合楼D303教室和腾讯会议同步开讲。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郑百林教授应邀以“航空航天工程与智能制造”为题作主题报告。报告会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主持。

 

郑教授首先以近日神州十二号成功返航的事例为开篇向同学们具体讲述了中国航空航天漫长辉煌的技术崛起之路。他指出,虽然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起步晚于欧美大国,但与之相比,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起点很高。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中国正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目前天宫空间站的科研利用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随后,郑教授从战略武器开和维护和平的角度阐释了航空航天技术作为国家引领性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强调中华民族不是为打仗而生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生存发展的。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走进了全新的“数智”时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据智能正与各行业产生着深度融合。航空航天领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交叉也日渐加深,郑教授结合自身在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在美国访学期间的经历指出目前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已基本实现智能化,并将逐步向万物智联、天地互联的方向发展。最后,郑教授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大家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意义,卫星测控作为卫星数据从天到地和从地到天的中枢,可以促进卫星应用生态的构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

郑百林教授强调,航空航天领域产生的技术会深刻影响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后工业时代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全新的数智时代已然到来,生活于其中的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方式进行实践和思考。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就一定能不断释放科技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激情澎湃的新篇章。


 

文/图:周才骄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