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智慧中国”第三讲——人工智能探秘
发布时间: 2022-09-23    浏览次数: 282


922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系列”思政课——“智慧中国”在腾讯会议平台开讲。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赵才荣教授,应邀为我校学子作“人工智能探秘”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海教授主持。



什么是人工智能?赵才荣教授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解读了人工智能的内涵,他指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谈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赵教授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人工智能的简史,他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浪潮,其轨迹特征可以概括为“横空出世”、“专家系统兴衰”以及“厚积薄发,再造辉煌”,令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既有高潮迭起,也有寒冬腊月。

人工智能如何分类?赵才荣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弱人工智能”只专注于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例如无人驾驶汽车、AlphaGo,它仍然属于工具范畴。而“强人工智能”则具有自我意识,拥有与人类比肩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就现下的人工智能研究进展来看,目前创造的智能机器所采用的都是“弱人工智能”技术,而科幻影片中的机器人、虚拟管家等角色只能视作对“强人工智能”的一种美好愿景,人类离实现“强人工智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此同时,赵才荣教授还运用大量实例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展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场景,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等,丰富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认知。

赵才荣教授作主题报告

机器如何从数据中学习?赵才荣教授指出数据是构成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之一,机器学习就是对数字、文本、图像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现代的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实现都依赖机器学习。赵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机器学习的方法、过程和模型,呼吁同学们厚积科学知识、关注前沿科技动态,以科技创新托举“中国梦”。


/图:曾君君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