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坊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应用伦理研究院院长付长珍教授,为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数智时代的新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讲座。讲座由中心负责人刘科教授主持。
付长珍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新科技不仅是人类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如何重塑人类。她强调,人文学的研究可以为现代科技提供价值指导,因此人文学的研究应当围绕中国伦理现代话语的重建和数智时代的新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展开。付长珍教授提出了人与人工智能(AI)之间的双向奔赴关系,意味着双向赋智,伦理学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探讨了如何建构人机共生的伦理学关系,以及如何勘定AI技术的本质与边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性的重塑相伴相生,她认为只有符合人性发展方向的技术,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付长珍教授阐述了数智时代下新实践伦理学的框架,并提出需要在原有的伦理范式上进行转型。她认为,新实践伦理的动力应从实践到原则,立足问题研究、服务于实践创新。新实践伦理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作为工具的客体转化为作为类主体的人工智能。新实践伦理的维度要考虑三个方面:勘定人与AI的伦理边界、AI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边界、以“情为人机之际”重建人机共生的新型伦理关系。谈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策略思维时,她指出美德伦理在当代承担了更多的理论使命,面对数智时代的道德盲点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伦理学应持守人之为人的独特性与尊严,数智时代伦理学的第一使命是寻求人类与AI的共生之道,面向未来的人机共生形态,新实践伦理应当充分体现中国智慧和人类共同价值,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彰显中国智慧。
付长珍教授最后强调,伦理学面对技术未来不仅是刹车器,而且作为方向盘具有与新兴技术同向而行的前瞻性与理念牵引力。她借用中国哲学的表述提出了数字时代的伦理三纲领:彰显数字时代的光明德行;科技向善,以人为本;止于至善。
在交流环节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梁豪老师、张剑文老师、郭明哲老师、郁迪老师、叶琳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思考,此次讲座从学术角度提出了分析与整合当下问题的宏大视角,同时为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
文/图:科学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