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复兴讲坛”第1期:联合国80年政治格局的塑造、演变与前瞻
发布时间: 2025-10-17    浏览次数: 10

为进一步落实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建设任务,持续打造“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出“立德树人⊙复兴讲坛”思政课教学系列讲座。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精英、大国工匠、英雄模范、社会贤达等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精神、学科发展前沿、科技进步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经世致用道理等,致力于培养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创新人才,不断提升理工特色思政课教学效果。本期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毛瑞鹏研究员为学生讲授“联合国80年政治格局的塑造、演变与前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郭根、青年教师张芷寻参加本期讲座活动。

 

毛瑞鹏在授课

毛瑞鹏研究员首先以“联合国的未来”这一关键问题破题,系统回溯了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他指出,联合国既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与公平正义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既承载着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的核心诉求,更是对国际联盟制度的突破性超越。“联合国政治格局”本质是国家间利益与权力关系的集中折射,具体表现为联合国框架内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基于自身实力、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互动模式与秩序状态,且具备制度依托性、权力动态性、议题差异性三大显著特征。接着,毛瑞鹏研究员围绕“塑造联合国政治格局的核心因素”分别从制度框架层面、国家权力层面、国家联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关于“联合国政治格局演变前瞻”问题,毛瑞鹏研究员提出三大核心判断:一是多极化时代下,美国单边主义与国际社会多边主义需求的博弈,使联合国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二是安理会改革(成员构成、否决权、联大与安理会关系)将深刻重塑权力分配,当前各方仍在博弈中寻求共识;三是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力度不断增强,虽能影响特定议题决策,但因缺乏正式权力,影响力仍有限。


 授课现场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大学生围绕“联合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安理会否决权改革的现实路径”“联合国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改革方向”等问题积极提问,毛瑞鹏研究员结合案例与理论耐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脉络与现实挑战出发,深入思考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学生们踊跃分享观点,师生间思想碰撞频繁,现场氛围热烈。学生表示,本次课程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未来关注家国大事提供了清晰思路。

主讲人简介:毛瑞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智库发展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联合国治理及改革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美国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译著《军备及其影响》(Arms and Influence)、《无政府状态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合法性与权力》(After Anarchy: Legitimacy and Power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2017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