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理论思维能力,10月20日下午,我院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宏波主讲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海教授主持,2023级至2025级研究生参加。
讲座开场,史宏波教授以部分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枯竭为引切入主题,并表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研究生学习实际情况,围绕“问题、问题意识和以系统思维强化问题意识”进行系统讲解。

讲座现场
关于问题,其发现要从阅读经典著作和思考现象入手,特别是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史教授表示研究生们的思维尚处于塑形期,具有活跃、接收信息渠道广和速度快的优势,同学们要运用好这些优势去发现问题。每个问题只要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具体而言就是同学们在关注现实的时候,不要急于下定论、套路化,而是要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生成机制等。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他从词典出发阐释了问题一词。对于甄别“真问题”“假问题”“伪问题”,可以从问题的四个基本特征展开:第一,应对的必需性。我们在观察事物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第二,应对内容的非给定性。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科能够给出不同的解释,好文章的重点在于突出思维的创新性、文章剖析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应对结果的非确定性。比如说弘扬中国精神,我们学科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学科都能提出相应的方案,学术的魅力如是。第四,应对过程的能动性。能动的过程体现为研究者对于问题的剖析和解决过程。关于如何界定和理解所要提出的问题,研究者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其阅读后提问能力的削弱,这是学术培养中自我训练的问题;二是其将研究的“领域”或“范围”看作是其研究的“问题”从而找不到落脚点。而事实上,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矛盾,包括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价值实现活动中需要与满足的矛盾。基于此,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如“内卷”“躺平文化”等都值得被研究。此外,对问题的研究往往蕴含着研究者较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凸显着研究者鲜明的问题意识。
关于问题意识,史教授指出问题意识一般表现为发问、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践、总结经验、再实践、再发问的逻辑过程。其显著特征有四:一是客观性,问题意识根源于实践而非研究者的主观臆想。二是自觉性,问题意识不是被动地关注问题而是自觉地为了引领实践或反思自身发展而关注问题。三是前瞻性,问题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前瞻意识,不仅现实地思考当下的问题而且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究。四是可转化性,问题意识能够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能力,当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动。

讲座现场
关于以系统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史教授强调了三点:一是批判地审视。批判精神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即同学们要在批判中发现问题,在批判中拓展问题加以扬弃。二是现实地思考。“现实无疑是理论研究的问题的源头活水,囿于书斋的皓首穷经或者回避社会现实的冥思苦想是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即同学们要去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三是前瞻地推进。前瞻地推进理论研究就是要基于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推断和指导,消除实践的盲动,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前瞻地解决问题,要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即同学们进行学术探索,要有历史的、现实的、学理的依据,阅读著作的时间跨度要长远,所读文献的水平要高深。真正的问题意识是前瞻性的,在对现实事件的考察中,蕴含、彰显着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正是在对现实问题的不断超越中开辟新境界的。
交流环节,本院王瑄同学、曹曙缘同学就对话文本解读、社会现象观察等具体问题向史教授请教,史教授耐心回答并与同学展开讨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次讲座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更进一步点燃了他们投身学术研究的持久热情。
(讲座文字内容版权归主讲人所有,未经许可,请勿随意转载或使用)
文/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